朝阳区作为北京中心城区之一,水站建设历经“基础保障-服务升级-智慧转型”三阶段,形成覆盖全域的现代化供水网络。截至2025年,全区共有158座标准化水站,其中智能水站占比达65%,日均供水能力突破120万吨,惠及320万常住人口,成为首都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。
历史沿革:民生工程筑牢城市根基
朝阳区水站建设始于1980年代,早期以解决居民“吃水难”为目标。1985年,东三环首座加压泵站建成,结束周边12个社区定时供水的历史;1998年亚运村水站投用,采用德国进口反渗透设备,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%,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技术标杆。进入21世纪,水站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同步提速,2008年奥运村水站实现“双水源+双回路”保障,满足国际赛事级用水标准。
功能升级:智慧水务重塑服务模式
现代朝阳水站已从传统供水设施升级为“数据中枢”。以CBD核心区智慧水站为例,其搭载AI水质监测系统,可实时追踪23项水质指标,异常数据30秒内触发预警;物联网模块自动调节水泵频率,使管网漏损率从22%降至8.5%,年节水超1500万吨。部分水站引入区块链技术,水质检测报告上链存证,居民扫码即可查询全流程溯源信息,信任度提升40%。
特色服务:差异化供给满足多元需求
朝阳水站构建“基础+增值”服务体系:针对老旧小区,推出“分时增压”服务,通过智能调度避开用水高峰;为高端社区定制“母婴直饮水”专线,采用纳米级过滤技术,保留天然矿物质;在商业区试点“共享水站”,扫码取水价格较瓶装水低60%,日均服务白领超2万人次。2024年数据显示,朝阳区居民用水满意度达93.6%,居全市首位。